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我国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其次为丙型肝炎肝硬化病死率非常高,仅靠内科保守治疗患者的病死率达70%。重症肝病的替代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关键手段,主要是肝脏移植、人工肝、干细胞移植治疗。 然而,尽管肝脏移植为肝衰竭患者提供了近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费用高,供肝源有限,以及术后的免疫排斥使得肝移植的广泛使用受到限制。人工肝是一种靠血浆置换或分子吸附,暂时“功能替代”的治疗手段。相比而言,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多功能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正在成为一种损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明显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独特的免疫调节功能使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成为热点。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共性,可作为多种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在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定环境条件下,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肺脏、气管、肌肉、神经、血管等多种方向分化。 现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抗纤维化因子或者血管生成介质等实现旁分泌反应,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且有实验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肝硬化。 1、能够定向分化为受损组织细胞。 2、能够通过线粒体转移及促进内源性干细胞增生及趋化来改善病情。 3、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及小分子化学物质介导免疫抑制。 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扩增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应用虽刚刚起步,但有取得良好疗效的多篇报告。多数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肝功能改善,并且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低廉,避免了免疫排斥又不涉及伦理道德等问题。 临床的治疗都证实,干细胞移植入人体肝脏后,可直接到达受损的肝脏细胞部位:这些移植的干细胞一方面能根据周围微环境分化成新的肝脏功能细胞;一方面还能够“催醒”自身肝脏细胞“再生”;另一方面通过干细胞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修复和营养受损的细胞。 三者综合作用,修复和替代机体已经发生病变的细胞,使患者肝脏功能逐渐得到恢复。干细胞技术是逆转肝硬化、肝腹水的最终途径之一,被人们誉为神奇的“活肝术”。 临床治疗显示,肝硬化患者经干细胞移植治疗2-4周后,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症状显著减轻甚至消失;8-12周,干细胞开始分化,八项关键性生化指标可望恢复;3-6个月,随着新的肝细胞不断增加,受损肝组织得到修复,肝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征可获全面改善,步入康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