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鑫华
主持人:中国气象报记者赵丽
策划:中国气象报记者苏杰西姜虹
摄影:中国气象报记者苏杰西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今年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近期南方的强降雨天气如同“接力赛”一般接踵而至,着实让南方的小伙伴儿们叫苦不迭。近期强降水为何如此“猖狂”?与强对流天气有何关系?在雷电高发季,我们又该怎么办?本期直播将为您带来暴雨、强对流天气、雷电防御等气象科普知识,我们特别邀请了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鑫华坐客中国气象局政务发布厅,同时在搜狐新闻客户端直播间、网易新闻客户端以及腾讯新闻客户端为网友答疑解惑,在90分钟直播时间里,在线网友超过11万。以下是访谈编录。
网友:今年南方地区下了很多场雨,请问是什么情况?
嘉宾:大家应该有所体会,今年南方地区强对流天气频发,次数较多,强度较大,经过气象部门统计,截至4月底,一共发生了十余次天气过程,影响范围比较广。
今年春季以来,偏南气流比较活跃带来的暖湿气流与不稳定能量的集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出现,给强对流天气提供了足够的能量。
今年的强对流天气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特征是下午开始发展,到夜间开始变得猛烈,在夜间发展增强,夜间都会有比较强的表现。入夜之后的发展加强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是有比较大的影响。
从整体情况来说,今年是强厄尔尼诺年的第二年,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几率相对来说较大。
网友:什么是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具有哪些特点?
嘉宾:强对流天气主要在春、夏两季频发,指的是雷雨大风,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或17米/秒、冰雹、龙卷风、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达到或超过20毫米)等由中小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天气,通常伴有雷电,具有突发性、生命史短、局地性强、天气剧烈、破坏力强等特点。
网友:怎样防范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影响?
嘉宾:及时收听收看
对于短时强降水,相关部门按照相关职责做好暴雨的应急工作;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停止户外作业;检查城市农田的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应停止露天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尽量转到避风场所避风。管好门窗,加固容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遮盖建筑物资;行人尽量少骑自行车,刮风时不要再广告牌、临时搭建物等下面逗留。
发生冰雹时,户外行人到安全地方暂避,家禽牲畜要驱赶至有顶棚的场所,妥善保护容易受到冰雹袭击的汽车等室外物品和设备。
发生雷电时,人员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管好门窗。户外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再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在空旷场所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网友:南方在前段时间强对流天气频发,强对流天气和洪水有什么样的关系?
嘉宾:短时强降水短时雨强很大,会对河湖水位会有短时间急剧升高的影响。出现强降水天气是,水库管理等部门应提前做好相关防范。暴雨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降水量在24小时内均匀分布,第二种是在短时间出现较强降水的暴雨。短时强降水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城市排水效果较差的路段出现明显积水。
网友:我国雷电活动有什么特征呢?时间和空间分布是怎样的?
专家:我国雷暴活动的总体气候概率分布特征有,南方地区雷暴活动明显强于北方地区,其中西南南部和华南南部地区存在两处概率大值区域。另外,华北北部地区也存在一个雷暴概率相对大值区。雷暴概率活动的大值时段主要集中于14-20时,其次为20-02时。其他两时段(02-08时、08-14时)雷暴气候概率较弱。
雷暴气候概率的季节特征是我国夏季雷暴活动最为活跃(6-8月),冬季(12月-2月)相对最弱,气候概率值低于5%。雷暴月气候概率的变化特征是除高原地区,我国雷暴气候概率的月变化特征与季节变化特征相似,夏季雷暴活动最为活跃(6-8月),冬季(12月-2月)相对最弱。
我国大部分地区雷暴概率的日变化大值区集中在下午14-21时段,但其中西南地区日变化曲线存在较明显的双峰结构,即在夜间也存在一个雷暴概率波峰区域。另外,华南地区的雷暴概率在凌晨3-7时之间也存在较弱的次峰结构。
网友:什么是雷电灾害?会带来哪些危害?
嘉宾:雷电因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而能够在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民用电器的损坏,引起森林火灾,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仓储、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危害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也会严重威胁航空航天等运载工具的安全。
雷电灾害泛指雷击或雷电电磁脉冲入侵和影响造成人员伤亡或财务受损,部分或全部功能丧失,酿成不良的社会和经济后果的事件。雷电灾害的损失包括直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及由此衍生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网友:雷暴大风是雷雨大风吗?还是雷电暴雨的意思?
嘉宾:雷雨大风准确来说应该叫雷暴大风也成为对流性大风,有很多对流性大风经常出现在没有雨或者雨量较小时发生的大风,也称之为干对流性大风,因此叫雷暴大风或对流性大风会更准确些。
网友:一般情况下,城市会出现哪些气象灾害?
嘉宾:高温、沙尘、暴雨、冰雹、雷暴大风天气等在城市中都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
网友:雷雨天气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如何自救?
嘉宾:在雷雨天气发生时,遇到雨势较大时应控制车速,行车时尽量避免或绕开可能积水的路段。如果车在积水路段熄火,人应迅速逃离车辆。
网友:喜欢北京刮大风,这样就不会有雾-霾了。
嘉宾:如果发生气旋式大风相对好些,可以吹散雾霾带来晴朗天气。但如果是雷暴大风,那么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发生龙卷风,影响就是不可预估的了。
北京在历史上是出现过龙卷风的,我国对龙卷风的探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和研究,在预报技术上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提前预警更是挑战。美国对龙卷风的了解会比较多一些,美国每年发生龙卷风的次数高达余次,我国每年发生龙卷风的次数不过10余次至30余次,龙卷风数量较少对于我国预报人员掌握龙卷风的规律并进行深入研究是个阻碍。
网友:能不能介绍一下雷电预警信号分为哪几种?分别对应着怎样的天气情况?公众在收到雷电预警时应该怎样做?
嘉宾:雷雨来临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当地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息和雷电预警等级。雷电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为黄色、橙色、红色。
雷电预警黄色信号,代表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造成雷电灾害,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防御指南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工作,密切
雷电预警橙色信号,代表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防御指南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关好门窗;外出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在空旷场地不手执含有金属的物品,雨伞、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
雷电预警红色信号,代表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防御指南要求,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抢险工作;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装置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
网友: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依据什么?有什么技术支撑?
嘉宾:这个问题是许多网友想要了解的,首先做天气预报的前期需要了解天气实况,根据设在全国各地的观测设备,得到大气的三维的物理量的分布,收集到一起后输入到大型计算机里,利用我们对大气描述的运动方程组对数据进行演算,由大型计算机算出未来大气各种状态的演化,预报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天气规律基于数值模型做出天气预报结论。这就是大致的天气预报流程。
从观测开始,到数值模式的演算到最终预报员对天气的解释和预报,每个过程中都有许多高科技的手段。咱们国家发射过很多颗气象卫星,我们利用卫星对地观测的结果来了解整个大气的状态。再比如通过雷达观测了解降水强度、风速大小等。我国目前也拥有高精细化的大气数值模式,包含很高的科技含量在里面。
在模式数据的后处理的过程中,包括将多个模式的预报进行集合预报的研发,覆盖尽可能多的情形,对天气可能发生的变化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数据基础。
主持人: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请问城市与农村雷电防护分别需要注意什么?
嘉宾:我国城市雷电防护面临的新问题有如下几点:
建筑物遭受雷击的概率随着高大建筑物的日益增多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而增加,但由于高大建筑物防直击雷和侧击雷措施相对到位,造成的直接雷击灾害的概率未明显增加。但由于城市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办公自动化和家庭电气化的广泛应用,感应雷击和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二次雷击使得大量微电子设备遭受雷击损失严重。
由于城市不断扩展有源线路,架空敷设线有增无减,雷电造成火灾、损坏电器设备的现象日益严重;大型露天体育比赛和野外娱乐休闲活动日益普及,城市居民在户外遭受雷电直接雷击的威胁也在增加。
新建筑物土建的设计、施工与后续进入建筑物的设备安装均应与防雷紧密联系,由于现存的防雷组织管理和技术服务体系不能很好地使它们有机连接形成综合一体化的防雷设计、施工分段监测、竣工综合验收管理体系,导致后续进入建筑物的各类电器设备防雷安全难以得到科学有效的保障。
由于防雷法律法规不健全、防雷减灾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人为造成雷击隐患的现象普遍存在。
防雷产品民用化程度不够,民用设备、电器的防雷手段受限,全国民用防雷产品的技术规范、设计规范、安装使用规范不健全,由此也为雷击隐患的产生带来人为因素。
我国农村雷电灾害的现状和面临的新问题有:
农村因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灾害最为严重。
农民对防雷科学知识了解不足,防雷意识薄弱,对本地的雷电活动认识不足;农民住宅没有普及安装防雷装置,空旷地带没有专设防雷建(构)筑物——防雷亭,以致农村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灾害最为严重。
下垫面的空旷、潮湿和常规农业生产现状致使农村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频发。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与地形、下垫面关系很密切。相对城市来说,在农田、草原、山地、水域及其附近,这些下垫面没有高大的建筑,人体站立或者栖身大树下、窝棚内,极易引雷上身。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防雷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新的雷击隐患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全面推行新农村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仅新建筑物防直击雷措施不完善,更使人担心的是供电、通信线路和家电设备的防感应雷设施更加严重不足,雷击隐患层出不穷。
农村群众科学防雷意识淡薄,防雷知识匮乏,农村忽视雷电防御装置建设,加强农村雷电防护科学知识和雷电防御法规规章的宣传刻不容缓。
农民自建的建筑物遭受雷击被损坏的现象十分普遍。其原因在于:在我国农村地区,自住房、私营建房不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防雷设施方面的建设行政许可制度不完善,不愿意接受防雷管理,防雷管理工作无法到位。同时,新的农舍大量安装水箱、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天线,大多未做接地防雷处理,造成严重的雷击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