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七院感染性疾病科成功救治一例终末期重

发布时间:2021-3-24

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503615.html

6月8日,中山七院感染性疾病科(简称感染科)收到前来复查的汕尾陆丰黄先生(化名)送来的一面锦旗,一句简洁的话语表达了黄先生一家人对中山七院感染科团队的深深感激之情。

患者与感染科团队合影

家住广东陆丰的黄先生今年37岁,已经是4个孩子的父亲了。17年前体检时,就发现自己是“乙肝大三阳”,曾经有过肝功能异常,但因生活奔波的忙碌,加之健康意识薄弱,所以对自身的疾病不太重视,不以为然,医院做检查。

知识小链接1

所谓“大三阳”,是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免疫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这三项指标阳性往往提示体内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和患者的自觉症状,也就是说,并非“大三阳”就表示疾病很严重,只是以上三项指标阳性体现病毒在机体内存在时的免疫状态。

从年8月份开始,黄先生不明原因地感到乏力、纳差(意指食量减少)、腹胀、肝区不适感,不久就出现眼黄、尿黄,随后尿色如浓茶样,自己以为是感冒,服用感冒药后乏力、腹胀等上述症状加重。随后病情急转直下,医院住院1周,眼看着肝功能急剧恶化,转氨酶急剧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又称谷丙转氨酶ALT,升至U/L;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又称谷草转氨酶AST,高达U/L),全身皮肤越来越黄,疗效也始终不见好转,病情不断加重。

知识小链接2

血清转氨酶分为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两种,一般来说,两种转氨酶的正常范围都是0-40IU/L。

总的来说,转氨酶轻度上升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而转氨酶升高幅度较大的患者会出现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如果转氨酶在短时间内升高到单位以上,要考虑是不是得了急性肝炎,及时进行治疗。

经人介绍,年9月10日,黄先生的弟弟为此求医,慕名带着黄先生到中山七院感染科专门找陈友鹏教授诊治。黄先生刚入院时,全身皮肤和眼睛重度黄染,抽血结果也提示凝血功能严重异常、肝功能严重损害。在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评估分析后确诊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型、中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损伤(肝细胞型)、急性胆囊炎。患者肝功能评分Child-PughC级(11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LED)为28分,表明患者为失代偿性的肝衰竭,预后极差。通常来说只有肝移植,才有可能保命。

知识小链接3

Child-Pugh分级标准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用以对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进行量化评估的分级标准。根据总和的多少将肝脏储备功能分为A、B、C三级,预示着三种不同严重程度的肝脏损害(分数越高,肝脏储备功能越差)。

A级:5-6分手术危险度小,预后最好,1~2年存活率%~85%;B级:7-9分手术危险度中等,1~2年存活率80%~60%;C级:≥10分手术危险度较大,预后最差,1~2年存活率45%~35%。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end-stageliverdisease,MELD)用于评价终末期肝病的严重程度。计算得出的值越高,其风险就越大,生存率越低。

黄先生的MELD评分28分,表示其即使包括使用人工肝或血浆置换在内的所有内科综合治疗,预计在3个月内死亡率极高,他有肝移植的指征。但是生活在农村的黄先生,是一家6口人的支柱,肝移植手术及其术后的巨额花费是他的家庭无法承担的。在多次与家属交谈沟通后,他们决定在感染科进行保守治疗。

黄先生住院后马上积极配合医生进行保守治疗,但是肝功能继续恶化,胆红素升高,最高达μmol/L;凝血功能也极差,其凝血酶原活动度多次低于20%,MELD最高达31分,同时出现反复低血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电解质紊乱。在病程的第二阶段,黄先生就出现了肝衰竭的几乎所有并发症,如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复杂的细菌及真菌感染、重度营养不良、肝腹水等,一度病情恶化危及生命……

知识小链接4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合成、解毒、代谢和生物转化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在我国引起肝衰竭的首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衰竭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此时黄先生家属感到没有一线希望,想放弃治疗。但是感染科的医务人员没有对此放弃,其主管医生高畅医师每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感染科多次组织消化医学中心、内分泌科、营养科、药学部等进行多学科会诊,及时精准、细化治疗,用心护理,即使肝病患者难以实施的营养支持治疗也用上了。

在这长达多天的住院日子里,感染科团队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料,黄先生的病情转危为安,肝功能及凝血功能逐渐好转,黄疸及水肿明显减退,营养状况也有所改善,黄先生病情趋于平稳,于年12月21日顺利出院。在出院后,感染科依旧保持对黄先生进行随访和宣教。回想起黄先生住院期间的治疗过程,高畅医师说道:“过程虽步履维艰,结果却‘大快人心’!能为极其危重的患者挽救其年轻的生命,等于一个家庭被挽救。这是我们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深深体会到的幸福感、获得感所在。”

年11月27日在病房的黄先生与陈友鹏教授合影

●指导专家●

陈友鹏

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

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Charité医学博士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省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专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分会和省医学教育协会感染性疾病学专业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感染管理分会、省肝脏病学会肝炎专业组常务委员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专家成员广东省艾滋病诊疗组、广州市传染病与新发传染病应急防控组专家

曾于年2月至年2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柏林洪堡大学Charité医学院、医院Auguste-Viktoria医院等从事临床工作和科研学习5年,在德国美因茨大学转化免疫研究所、医院感染内科分别作为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工作6月。为全国肝胆病咨询专家、疑难及重症肝病攻关协作组第三、四届专家成员,JDOHaD、JReprodImmunol等国际英文SCI期刊杂志审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特邀编委

先后主持或参与包括德国科学研究基金(DFG)国际合作、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创委面上自然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外专局专项基金等内科研项目十项,参编高等院校教材《热带病学》,编写“手足口病、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舌形虫病、棘球蚴病”等4个章节,已发表国内外论著论文篇余,其中PNAS、NeuroscienceandBiobehavioralReviews、JournalofHypertension等在内SCI论文30篇。

擅长母婴垂直传播及其阻断措施,难治性肝炎肝病、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以及败血症、传染性疾病等临床诊治,艾滋病和新发传染病的防治。

陈友鹏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感染与免疫方面的研究,主要课题是HBV母婴垂直感染及其阻断措施,母亲孕期感染、免疫与胎儿生长发育间关系的研究。采用妊娠动物模型以及孕妇临床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蛋白基因组学等方面,从探讨孕期病原微生物感染在母婴机体免疫功能间的交互作用;干预治疗措施对母婴结局的影响。还针对酒精性肝炎和代谢综合征相关性肝病、肝硬化等方面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

中山七院感染性疾病科简介

感染性疾病科(简称感染科)是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粤港澳大湾区感染病学联盟副主席单位、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专业(第一届)和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感染性疾病学专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单位,也是深圳市疑难肝病暨肝占位专科联盟和深圳市肝病多学科联盟单位。目前科室有医生6名,均毕业于中山大学或国内外著名医学院校,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名,医学博士2名、医学硕士4名,在读博士生1名。

依托中山大学,科室将打造成为感染性疾病中心或新发传染病中心、感染与免疫中心。今后学科重点领域是疑难危重感染性疾病诊治与抗微生物药物的临床研究、病毒性肝炎与疑难肝病、HIV的诊治以及免疫功能低下及其感染、不明原因发热等方面。

专科诊治特色:

1、乙肝母婴垂直感染与阻断措施,妊娠期妇女合并肝炎肝病、传染病;2、各种肝炎/肝病、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3、发热待查:各种感染性疾病和疑难罕见病,尤其是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4、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等防控与诊治,如出血热、登革热、流感等。

通讯员:高畅

编辑:温志鑫

初审:陈友鹏

审核:刘畅

审核发布:苗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pf.com/jbyf/1281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肝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