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建施工中的这些常见问题如何解决

发布时间:2016-10-11

第一部分:混凝土工程

楼板厚度——主次梁相交部位偏厚,工艺自身缺陷。

问题描述:

次梁钢筋布置在主梁钢筋上部,当满足主梁上部钢筋保护层厚度,即为主梁保护层面层为楼面基准标高时,则次梁上部保护层厚度将高于楼面基准标高,那么次梁相邻板面也将高于楼面基准标高。

解决技巧:

与设计单位沟通,如mm高的主梁,通常保证上下各25mm保护层厚度,钢筋笼高度为mm,此时设计如同意调整钢筋笼为,上部保护层调整为50mm,则一般情况下可解决以上问题。

提醒:此方法必须与设计院沟通确认后方可执行。

楼板厚度——模板支撑体系。

问题描述:

?材料规格差。

?模板支撑立杆无法调节或顶托调节过高。

?其他问题不做细说。

解决技巧:

?建议采用50*mm标准规格木方,木方不得扭曲变形。

?立杆顶部应增设可调节的支撑,调节高度不宜高于mm。

?板底木方间距不大于mm。

?立杆间距不大于mm。

?扫地杆离地间距不大于mm。

?中间水平拉杆步距不大于mm。

楼板厚度——施工控制差,导致楼面平整度差,而出现板厚度不均。

问题描述:

混凝土表面收光处理差,找平施工较随意。

解决技巧:

?单人操作应采用2米铝合金刮杠赶平。

?多人操作可采用更长的刮杠赶平。

?混凝土施工往往在夜间施工,应确保充足的照明。

楼板厚度——现场施工管理差,缺乏管控措施。

问题描述:

?负弯矩钢筋多为一级钢,强度较低,踩踏易变形。变形后,混凝土难以盖住钢筋时,为不露筋,局部加厚。

?传统的钢筋马凳不易固定,负筋仍然容易踩踏变形,且钢筋马凳外露于板面会产生锈点。

?楼板厚度控制方面无有效措施。

解决技巧:

?方式一:PVC支撑,间距*;成品支撑施工简便,未起到板厚控制作用。

解决技巧:

?方式二:钢筋吊凳,间距*,应满足人行步距要求,以便于施工人员行走。有利于板厚的控制,且可重复利用。

解决技巧:

?方式三:成品细石混凝土预制支墩,利于板厚控制。

解决技巧:

?方式四:自制木盒控制板厚。

其他楼板厚度控制技巧

传统的有:柱筋标注等高线,楼面找平时拉线控制。

楼板厚度施工过程控制和检查采取插签方式,安排专人跟踪检查。

通常做法是在钢筋棒上以红油漆画出标高线,采用尺量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夜间施工时操作不便,如图所示钢筋棒检查较为便利。

厨卫间预埋木盒高度与楼板厚度一致,可有效控制楼板厚度。

厨卫间降板采用角钢。高低差为50mm时,采用L50角钢,固定角钢时控制上边缘与室内标高平齐,则厨卫间与下边缘平齐,作为标高控制点,可有效控制楼板厚度。

砼垂直度——模板支撑体系缺陷。

问题描述:

?涨模、接缝不平,导致垂直度、平整度差;

?剪力墙整体倾斜,导致垂直度差。

?根部涨模、漏浆严重,导致底部平整垂直度差。

?上下层剪力墙错台。

解决技巧:

剪力墙采用水泥预制内支撑,间距不大于mm,绑扎固定。有地区公司采用钢筋支撑,容易产生锈点,用量较大时锈点过多,抹灰也会因为锈点而空鼓开裂。

解决技巧:

层高3米以内剪力墙应至少设置5排对拉螺杆,最下排螺杆距地不得大于mm,最上一排距上部板底不宜大于mm。

解决技巧:

剪力墙应增设斜撑,楼板上应提前预埋钢筋头。

斜撑至少一道,间距不大于2mm。

解决技巧:

模板垂直度应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前验收、校准。

解决技巧:

柱脚、剪力墙底部漏浆解决方案:墙、柱模板下口可先用模板条沿边缘固定,离墙、柱边预留20mm的间隙用于模板插入。

解决技巧:

剪力墙层间错台控制技巧:

浇捣砼时在剪力墙或柱头下mm位置埋设螺栓,上层支模时,该螺栓作为固定模板的支点,避免柱根部错台。

第二部分:砌筑工程

问题描述:

?组砌形式不统一,灰缝大小不一,墙面瞎缝透亮多;

?门窗洞口偏差大;

?转角墙、丁字墙没有相互咬合,形成通缝。

解决技巧:

样板先行,确定排砖模板,非标砌块尽可能预先统一加工。要求施工单位编制砌筑排砖图,并明确交底,便于普通工人识图,有利于组砌形式、转角通缝、洞口偏差等问题的解决。

解决技巧:

排砖原则:先画出水平灰缝线,按砌块错缝搭接的构造要求和竖缝的大小排砖,尽量以完整砌块为主,其他各种型号砌块为辅进行排列,尽可能减少其他砌块的种类,否则将增大加工时效,同时也会增加砌块调配和砌筑选砖难度,降低效率。

问题描述:

?构造柱采用步步紧,造成空心砖孔洞较多,墙体破坏严重,存在渗漏隐患。

解决技巧:

构造柱支模应使用对拉螺栓,避免使用步步紧。

小技巧:

空调洞预制,有利于质量控制,如空调洞向外倾斜的角度控制;不需要洞边塞缝,因塞缝不密实导致渗漏等等。

小技巧:

墙体顶砌部位预制定型混凝土块,以利于顶砌的饱满。

第三部分:抹灰工程

空鼓、裂缝解决技巧:

?线槽及不平整部位应先以水泥砂浆填补或修平。

?挂网,不仅不同材料交界面,线槽也应挂网;

?喷浆、甩浆均可,但是要注意淋水养护,确保强度;

?抹灰应提前湿润墙体,不见明水;

?抹灰后要及时养护,为确保楼内环境、不形成楼面积水,建议采用喷壶。

墙面空鼓与开裂问题的特征与共性

墙面空鼓与开裂的共性主要有如下二大方面:

1)抹灰层的强度与密实度较差

2)墙面抹灰层中间往往存在纯浆水泥层

影响墙面抹灰层不够密实的成因

1、墙面抹灰没有按相关技术规程的基本要求实行分道施工。

2、新拌砂浆超过施工开放时间或受到污染,而影响到砂浆的性能。

3、砂料没有过筛级配。

4、抹灰之前没有对基层上的凹凸不平及孔洞部位修补处理。

5、钢丝网未张拉牢固。

6、砂浆的和易性、粘连性与施工开放时间难以满足施工要求。

成因一,墙面抹灰没有按相关技术规程的基本要求实行分道施工

一则,砌体与混凝土结构的抹灰层基面,在饥水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抹上墙的砂浆其初凝时间是无法一致的。

大量实例工程经验证明,抹在混凝土结构基面上的底层灰与罩面灰其分道施工间隔时间小于12个小时的话,施工确实是难以将抹灰层搓抹密实的。故其出现开裂与空鼓缺陷的概率是甚高的。

另则,墙面抹灰一次上浆过厚,施工不但难以将抹灰层搓压密实,而且极容易出现下滑,抹灰层的密实与粘结力就难以保证了。

成因二,新拌砂浆超过施工开放时间或受到污染,必然大大降低砂浆的施工操作性和粘结力。

此外,砂浆进入初凝后再加水重新调拌,在事实上已改变了砂浆的水灰比,难免会使砂浆的干燥收缩剧增。

成因三,砂料没有作出过筛级配。砂浆中难免会存在较粗骨料或异物,施工就无法将浆料搓压或挤压密实了。

成因四,抹灰之前没有对基层上的凹凸不平及孔洞部位作出修补处理,以及抹灰层收口界面粗糙,施工就难以将砂浆料搓压密实。

成因五,钉挂在墙面上的钢网未张拉牢固,其在抹灰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回弹的问题,抹灰层就难以确保密实了。

成因六,砂浆的和易性、粘连性与施工开放时间难以满足施工要求。

普通水泥砂浆和易性与粘连性差,施工开放时间短,施工主要以提高灰砂比使砂浆在短时间内固结的做法应对。这不但使得抹灰层的硬脆性极为明显,而且施工也难于将抹灰层搓压密实,是这类墙面之所以普遍存在网状裂缝与空鼓的主要缘故。

户内门洞/外墙窗内侧墙体厚度极差、开间/进深和方正度等三项问题

控制线的技巧:

控制线应从结构施工时开始布放;实际为必做的工作。

控制线距剪力墙、柱边应为-mm;

技巧在于:控制线转角处要以红油漆做出三角标示,以备墨线消失后可随时恢复;

三角标示应长期保留,直至抹灰完成。

使用统一的控制线将有利于各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的控制。

解决技巧:

灰饼布置应按照地面放线布置,首先制作墙面四角的灰饼;

布灰饼时不仅要考虑墙面平整、垂直度,还要考虑垂直墙面间的阴阳角,确保房间的方正;

通过四角的灰饼拉线制作中间的灰饼,灰饼间距不得大于1.5m;

小技巧:

抹灰面终凝前施工单位应进行墙面自检,如存在问题可立即处理。

第四部分:门窗工程

问题描述:

?塞缝前,框体缠绕的保护膜未拆除;

?发泡剂施工质量差。

发泡剂施工技巧:

窗框调正并固定;

发泡剂使用前应摇匀;

刚打完的发泡剂必然是不平整的;

开始发泡立即用手或工具将其压平即可。

版权声明

图文转自建筑工程鲁班联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删除,谢谢。

山东金富地股份,正规的生产企业,完善的标准体系,济南市建筑产业化基地,金富地建筑节能模块国家大力推广的绿色新型建材,用金富地建筑节能模块建房,绿色、安全、环保、无污染,彻底告别粘土砖,施工简单快速,省时省力省人工,金富地为您省到家;建完即可入住,冬暖夏凉,冬天不用生炉子,减少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低碳生活,仅靠阳光照射、人体活动散发的热量和家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室内温度就能达到16℃~22℃,夏天不用开空调,只要通过调节窗帘,避免阳光直射入室内,室内温度就能保持在27℃以下,防潮抗震耐盐碱,抗震8度,隔音强,无论狂风和暴雨,模块墙体稳当当。

金富地建筑节能模块,立足乡村建设,营造和谐社区,发展绿色经济,与社会齐发展,共圆中国梦!

用金富地模块建房,畅享一生,造福子孙,为您提供健康、舒适的美好家园。

金富地建筑节能模块火热促销中,欢迎您的加入!









































急性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中成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oldpf.com/ysbj/129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肝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