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量腹水或自发性利尿效果不显著者应在限钠基础上服用或加服利尿药。要合理使用利尿药,防止过用强力利尿导致细胞外液大量丢失、循环血容量下降诱发肝肾综合征等,为此服药期间定时监测体重,合并肢体水肿者体重下降幅度以1公斤/天为宜,无水肿者不应超过0.5公斤/天,同时检测血电解质。如利尿速度过快,超过水肿或腹水回吸收速度,则血容量继续减少,可出现肾前性氮质血症及其他利尿并发症。未控制或复发的肝性脑病,尽管限水,血钠仍mmol/L、或血肌酐umol/L,应该终止利尿药,评估现状,并考虑其它治疗方案。 肝腹水的利尿药一般有以下几个,分别给大家讲一下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1.螺内酯(又“安体舒通”)与呋塞米(又称“速尿”)是常用利尿药。螺内酯片常为治疗的首用药物,初始剂量为40mg~mg/d,顿服,体重无明显下降,可加服呋塞米片,20~40mg顿服或分次服。根据体重变化进行调整,为了防治电解质紊乱,螺内酯、呋塞米剂量比基本保持在mg:40mg(5:2)左右,最大剂量分别为螺内酯mg/d、呋塞米mg/d2.新型利尿药——托拉塞米(torasemide)、布美他尼(bumetanide)的利尿强度均高于呋塞米。托拉塞米排钾、排钙作用小,其安全而有效,药效强劲,不良反应少,肾衰患者亦可用,可控性好,低钾发生率趋于零,无利尿抵抗,不影响GRF。对呋塞米加螺内酯无反应者,可改用托拉塞米加螺内酯,对顽固性腹水有较好作用。其用法为:托拉塞米5.0mg~10mg/d,口服或静脉注射。布美他尼1mg~4mg/d(最大量不超过8mg/d),肌注或静脉注射。3.噻嗪类利尿药如双氢克尿塞等,作用于远曲小管近1/3段,可减少Na+重吸收和K+的分泌,属于中效利尿药。噻嗪类利尿药可抑制碳酸酐酶,减少H+的分泌,减少尿氨的排泄,易诱发肝昏迷。其直接作用于肾血管,可降低GFR,引起尿素氮的升高和肾功不全。在顽固性腹水中宜慎用或少用。4.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山梨醇、尿素、高渗葡萄糖等虽然有利尿作用,但是副作用多,目前很少应用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此类药物易引起电解质紊乱、溶血、一过性高血容量、高血压。大剂量反复使用易引起肾小管损害及血尿,引起肾小管退行变性,导致“甘露醇肾”或诱发肝肾综合征。另外,需要注意,白蛋白低也是引起肝腹水的一大原因,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时易产生腹水,如低于25g/L,常形成顽固性腹水。对于低蛋白血症病人,定期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可提高胶体渗透压,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机体状况,促进肝细胞恢复及腹水的消退。但是,短期内不宜输入大量白蛋白,以防止血容量急剧增加,造成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今天给大家讲的是一般性腹水的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又是另外一套思路,下一节给大家说说顽固性腹水的综合治疗,敬请期待 爱肝知识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等传播媒介需要引用请在醒目的位置标注“转自爱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