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晒冒油。” 12日,我国将迎来“高温、高湿、高热”的“三伏天”。专家提示说,伏天期间,天气炎热,公众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 据了解,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每年初伏、末伏各占10天,而中伏则为10天或20天不等。
据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三伏天”常出现在小暑至立秋后,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个月里。今年7月12日交“初伏”,7月22日交“中伏”,8月11日交“末伏”,8月21日“出伏”。同前年和去年一样,今年的“三伏天”同样是4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 中央气象台10日发布天气预报称,预计未来一周,华北、黄淮、西北等多地将持续遭高温炙烤;由于气温高再加上降雨导致湿度加大,10日后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将出现持续性高温闷热天气。 面对即将到来的“桑拿天”,如何安然度过“苦夏”? 要注意防暑降温外,公众要加强对心脏的保养。
入伏后,“暑易入心”,闷热的天气很容易让人烦躁不安,着急上火,情绪失常,出现睡眠不好、血压升高等症状。“保护好心脏,应避免熬夜,规律饮食,充足睡眠,适当午睡。”
此外,还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愉悦的状态,切忌遇事大悲大喜。 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在夏季人们要多吃酸甘的食物外,尽量不吃辛辣温燥食物。还要避免生食冷饮过度导致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夏天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流失,使血液中形成胃酸所必需的氯离子储备量减少,从而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