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和银行利率定价分歧地方债已"滞销" 称,《意见》的出台表明"中央着急了",其导火索就是江苏省地方债的延缓。 此前,江苏省政府为了此次发行债券,曾组建了1支豪华的承销团队,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7家主承销商银行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4家副主承销商银行,总的承销机构到达了27家。但没想到,原定于4月23日在北京的公开招标并未如期举行。分析缘由,业内普遍认为,是地方政府和银行对利率定价没有达成共鸣,而这也为即将进行的各地地方债的发行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要过分解读这份文件。"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王泽彩称,从市县、省到财政部、国务院再到全国人大预工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地方债券的发行要经过多个环节和流程,《意见》出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快这类流程;而且,这也只是其目的之一,针对的是全国各地的地方债发行,其实不单单只是针对江苏,将《意见》和江苏地方债招标联系起来是没有道理的,"发布《意见》只是财政部的一个常规动作"。 前述江苏省财政厅工作人员则向本报解释,4月23日进行地方债券招标只是当时的大致计划,并不是确切时间。"财政部有规定,债券发行招标是要以中债信息发布的时间为准,我们公布的时间只是一个计划,终究要财政部说了算。"他还泄漏,省财政厅近期可能会发布一个相干公告,但是具体时间还没定。 虽然有江苏省财政厅的"解释",但丁建成还是认为,这次江苏地方债没能按预期发行,说明地方债的发行变得困难了。 "不管地方债还是国债,其发行时都要推敲3大指标,即社会的应债能力、政府的偿债能力和本身的发债能力。"丁建成指出,全部社会的资金总量是有限的,而随着中国股市暴涨,人们在投机心理和风险偏好的驱使下,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了其他的投资品种,从而导致全社会的应债能力出现了着落。 另外,以往地方债的发行范围有限,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范围仅为1092亿元。但在今年,这1数字上升为1.6治白癜风哪一个医院最好万亿,包括1万亿的债券置换、5000亿的一般债券发行和1000亿专项债券发行,整体范围增长了约15倍,供应的大幅增加完全改变了市场的供需结构。 王雍君则指出,地方的发债模式已经过原来的平台贷款转变为如今的发行债券,这带来了新的挑战。平台贷款相对简单,只要有抵押或政府担保就可以,发行债券就不一样了。他指出,要成功发行地方债券需要许多条件,但这些条件目前其实不都完全具有,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债券本身的吸引力,即是否是具有足够好的收益率。而眼下看来,地方债券在收益率上,在投资者看来其实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江苏地方债没能定期发行也有这方面的缘由"。 燃眉之急待解 地方债的发行之所以遭到业界的重视,是由于眼下各地方政府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债务压力。 依照审计署的统计口径,2015年地方政府到期的债务总额在3.8万亿元和4万亿元之间,而依照其他口径的估算,其范围要更大。不仅如此,眼下已到来的2季度正是债务到期的高峰。 对地方债务的这个"乱摊子",中央早就心知肚明。早在去年年底,国务院就出台了被业内称为"43号文"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以加强和规范地方债的管理。2015年春节以后,国务院又推出了1万亿元人民币的地方债务置换计划,允许地方政府把一部分到期的高成本债券转换成中长期的地方政府债券,并随后推出了《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实操文件,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清障。在推动地方债的发行上,中央政府可谓不遗余力,而据王泽彩估计,2季度中央可能还会有"新的动作"。 在现实的债务压力下,地方政府也加快了发债的进度。目前,除江苏外,其他一些地方也开始了置换债券发行的准备工作。据了解,天津、重庆、安徽、贵州等省市已肯定了首批债券的发行额、期限等,并开始组建债券承销团和选定信誉评级机构。而江苏地方债招标的"爽约",无论如何都谈不上是一个好的开始。在经济增速着落导致税收增加放缓、土地出让收入着落的情况下,一些地方财政开始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财政部和央行正在研究地方债发行配套措施,以提高地方债需求,确保今年首批发行成功。这些措施中包括央行直接从金融市场购买地方政府债券,而这会导致央行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是事实上的"中国版QE"。 不过,针对这类传闻,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进行了"辟谣",他表示,央行没有必要以直接购买新发地方债的QE手段来投放基础货币,法律也规定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资。 对此,王雍君表示,债券的发行触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对地方债券的成功发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这类必要的配合还是很有价值的。"他说。 目前情况下,地方债已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王雍君指出,要顺利发行地方债,就必须适当提高地方债券的利率。之前的城投债利率比较高,现在的地方债不能差得太远,最少要明显高于白癜风遗传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另外,一些配套措施也要做好,比如提高发债的透明度,地方政府要充分泄漏信息,特别是要提供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重视评级,要有权威的评级机构来给债券客观评级;完善目前的债券市场,减少政府的干预等等。 丁建成其实不看好举债发展经济的模式,他认为必须摒弃赤字幻觉,探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政府的财政政策终究还是要回归稳健,发展经济还是要靠创新,靠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