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110周年广州将建邓世昌广场
历史翻回1894年9月17日,在中国黄海爆发震惊中外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出身于广东番禺龙导尾乡(现广州市海珠区龙涎里)的青年军官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参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本日之事,有死而已国际白癜风医院!”“然虽死,而海军威望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决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外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 邓世昌坠海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谢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决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当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铸军魂示民族风骨,抒浩气壮祖国山河”的浩然正气,永久鼓励中华民族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奋斗! 继承遗志6位后人投笔从戎抗日 在甲午海战110年后的今天,来到邓世昌的出生地――广州市海珠区龙涎里。当年邓氏家族的数幢青砖楼房历经岁月的洗刷,仍屹立在都市高楼的围绕当中,惟独邓世昌出身的小砖房由于城市开发,现已拆剩外墙和1扇“趟栊”。在邓氏宗祠即邓世昌纪念馆前,邓世昌的侄孙、86岁的邓权民老人滔滔不绝地向追述邓氏家族满门忠义的一宗宗往事: 邓世昌殉国后不久,他的家人曾专门将邓世昌曾用过的两个单筒望远镜、朝服和上朝时戴在手指上的“斑子”送给邓权民的祖母,以资记念。邓权民的祖母常拿出这些遗物教育邓权民兄弟,要他们继承叔公的遗志,精忠报国。惋惜这些遗物在抗日战争时期散失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年仅19岁的邓权民投笔从戎。次年日寇侵华,邓权民被派到军政部第23补充兵训练处,专门训练新兵。1946年抗战成功后,当国民党掉转枪头打共产党时,他决然辞职回乡。后又谢绝国民党2万银元券的“迁家费”,坚决不到台湾去。 投身抗日的邓氏后人何止一个邓权民!就在抗日战争时期,邓权民的哥哥邓尧民毕业于黄埔军校11期;另外一哥哥邓渭民毕业于黄埔军校14期;mm邓婉华毕业于黄埔军校16期,是广东为数不多的黄埔军校女学生之一;弟弟邓光民毕业于黄埔军校11期。而小堂弟邓焱民则在1942年参加了抗日谍报工作,前后投身抗日战争。邓权民屈指一算,抗战期间在广州的7位邓氏后人中,就有6位投笔从戎抗日。邓权民感慨地说:“我们邓氏祖辈真是侵华日寇的世代死对头啊!” 邓氏宗祠浩然正气令日寇丧胆 邓权民告知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日寇侵华、广州沦陷之时,很多祠堂都被日寇用来驻兵,惟独邓氏宗祠没有一个日寇进入,却有一些日寇军官偷偷进来拜祭邓公。当时在广州弄抗日谍报工作的邓焱民向日寇军官打听内幕,一个日寇军官泄漏:邓世昌是中国顶呱呱的民族英雄,他是中国人抗击外族的一面旗帜,我们敬他又畏他,所以不敢进驻祠堂。 随同邓权民瞻仰邓世昌纪念馆,但见这座占地4700平方米的百年庭院内古西藏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木森森,建筑雕梁画栋,极具岭南特点。该馆是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是广州市国防教育基地和广州市海珠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年四季,到这里参观、学习、瞻仰的中外来客络绎不绝。 在右花园内,我们见到一棵苹婆老树枯木逢春。这棵邓世昌当年亲手种植的苹婆树,树干在1991年曾被台风刮断,眼看复生无望,却又在树头部份抽出了两处新芽来,现已长至胸径近20厘米粗。更奇特的是,树干的枯木,又长出一只冠径30多厘米的大灵芝。当地的大众称,这寓意着这里人杰地灵,寓意着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生生不息,永久鼓励我们振兴中华。 海珠区文化局的同志告知,今年9月17日是邓世昌殉国110周年。为宏扬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气节,该区准备以邓氏宗祠为核心,将其拓建成23400平方米的邓世昌广场,集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区博物馆、字画家协会等于一体,将其办成广州市的文化亮点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