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蛇舌草 蛇脷草、蛇舌草、二叶葎、蛇总管、鹤舌草、细叶柳子、尖刀草、散草、假猛草。 味苦甘,性凉,无毒。入心、肝、脾三经。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凉血活血。 毒蛇咬伤,阑尾炎,肺炎,扁桃俸炎,咽喉炎,肝炎,肠炎,痢疚,小儿疳积,尿路感染,结膜炎,小儿急惊风,疗疮痈肿,恶性肿瘤(癌症),跌打损伤。 一日30~60克,鲜品4~8两,药用全草。 配半枝莲治疗癌症; 配白狗肠、马齿苋(瓜子菜)治疗肠炎痢疾; 配鸢尾根治疗毒蛇咬伤; 配鹅不食草(石胡荽)治疗小儿疳积; 配车前草、滑石粉、黄柏治疗尿路感染。 白薇 微草,白幕,春草,白马薇,骨美,软白薇。 味苦咸,性寒,无毒,入胃经。 解热,利尿,凉血,止咳。 结核性发热,贫血性低热,肢肿,小便赤涩,淋痛,虚人感冒,久热,慢性鼻炎不闻香臭。 一日3~9克。 血分无热,中寒便滑者忌用。 配当归、人参治疗产后血虚发热,一般为虚热; 配白前、前胡、桔梗治疗肺热咳嗽; 配贝母、款冬化、百部治疗肺燥鼻塞不知香臭; 配知母、地骨皮、牡丹皮治疗热病后余热未尽,能加速及加强退热作用。 阴虚发热,病后伤阴,内热余热未退者均可应用。特别是阴虚发热在处方中加入本品,可收到显著的退热效果。 牡丹皮、地骨皮、白薇与银柴胡是凉血而善退阴热 的药物。牡丹皮活血祛瘀、清血消炎,对于无汗的骨蒸有效。地骨皮治疗有汗的骨蒸,对于支气管炎的咳嗽有效。白薇是治疗久热不退,热病伤阴内有余热的良药。银柴胡是治疗积热、阴热的常用药。 板蓝根 蓝靛、大青叶。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胃二经。 解热,解毒,消炎,凉血,时疫抗毒。 各种急性热病,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感冒,乙型脑炎,丹毒,斑疹伤寒,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产褥热,急性咽炎,牙周炎,细菌性痢疾,败血症,发疹性传染病,口舌生疮,虫蛇咬伤,时疫斑疹。 一日3~9克。 非热毒性疾病忌用。 配夏枯草、黄芩、连翘、防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及各种发热性疾病; 配羌活治疗流行性感冒发高热; 配败酱草、茵陈治疗急、慢性传染性肝炎; 配金银花、黄柏治疗斑疹,咽炎,口舌生疮,痈毒,丹毒; 配贯仲可预防流行性感冒及病毒性传染病。 半边莲 急解索、蛇脷草、细米草、紫花莲、蛇疔草。 味苦辛,性凉。入心、小肠、肺三经。 凉血,解毒,消炎,利尿,消肿。 毒蛇咬伤,各种毒虫咬伤,疖肿,无名肿毒,跌打损伤,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急性支气管炎,感冒发热,肾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血吸虫病腹水,扁桃体炎,阑尾炎,带状疱疹,鹅口疮,哮喘,肝炎,乳痈,心源性水肿,痈疮肿毒,化脓性感染。 一日9~30克;鲜品30~60克。全草供药用。外用不拘。过量致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脏麻痹而死。故用量宜掌握。 体质过于虚寒者慎用。 配鸢尾根治疗蛇毒及毒蛇咬伤; 配车前子、泽泻治疗肾炎水肿; 配泽泻、青皮、荜澄茄治疗肝硬化腹水。 荸荠 马蹄、荸荠。 味甘,性寒。入肺、肝、胃、大肠四经。 清热,凉血,解毒,通便,化痰,抑菌。 肺热痰热,胃热而便秘,小便短涩者,口燥舌干伤津,高热病之烦渴,高血压病而偏热者。 一日鲜品煎药用4~15枚,鲜汁30~60毫升,粉30~60克。 寒性病慎用。 配海蜇治偏热的高血压病; 配梨汁、芦根汁、麦冬汁、藕汁(五汁饮)治热病伤津口渴; 马蹄粉冲开水调糊宜于平日胃热,津不足而便秘者。 侧柏叶 扁柏。 味苦涩,性寒,无毒,入肺、肝、大肠三经。 止血,收敛,健胃,清热,凉血。 咯血,吐血,肠出血,子宫出血,衄血,尿血,湿热赤白带下,一切大小出血症,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须发、眉毛脱落。 一日6~18克,生者加量,炒存性用。 寒证,无湿热者忌用。 配大蓟、小蓟、荷叶、棕榈皮、栀子、茜草、牡丹皮治疗肺出血,胃出血; 配黄芩、黄连、槐花治疗肠风下血(痔血),赤白带下; 配止血草、茜草治疗各种内外出血症; 配萹蓄、大枣、泽泻、藕节、止血草治疗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 配椿根皮、白术、白芷、香附子治疗赤白带下; 配何首乌、桑椹子、桑叶、女贞子、枸杞子、墨旱莲(旱莲草)治白发、脱发。 刺苋菜 刺苋、勒苋菜、野苋菜、猪母刺。 味甘淡,性凉,无毒,入肝、肺二经。 清热,祛湿,止泻,凉血,解毒。 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胃炎,溶血性蛇毒,毒蛇咬伤,痔疮出血,胆结石,湿热带下,瘰疬,尿道炎,牙疳,湿疹,脓疡。 一日30~60克,鲜品60~克,药用根部。有红青两种,效果相同。 体虚孕妇忌用。 配金钱草、茵陈治疗胆结石;配马鞭草治疗痔疮出血; 配白果治疗湿热带下; 配风尾草治疗菌痢; 配凤尾草、马齿苋(瓜子菜)、墨旱莲(旱莲草)治疗志贺杆菌性痢疾、腹泻; 鲜根取汁内服,治疗五步蛇咬伤; 配蜂蜜治疗痈疽。 大青叶 菘蓝、大兰、蓝靛叶。 味苦咸,性大寒,无毒,入心、胃二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细菌性痢疾,各种急性热病(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如丹毒、腮腺炎、扁桃体炎、喉炎、咽炎、乙型脑炎、口腔炎、猩红热、黄疸、吐血、衄血、热毒发斑、流行性感冒。 一日9~15克。 非心、胃热毒勿用;虚寒脾弱者勿用。 配玄参、知母、石膏治疗时疫高热; 配犀角(水牛角代)、栀子治疗热毒发斑; 配黄连治疗口腔炎; 配夏枯草、连翘、金银花、防风、黄芩治疗腮腺炎; 配板蓝根、贯众治病毒性流感,效果好。 大田基黄 星宿菜、黄脚鸡、泥鳅草、红曲根。 味微苦,性凉,无毒,入心、肾二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祛痰。 心胃气痛,小儿疳积,支气管炎,肝炎,支气管哮喘,痢疾,结膜炎(目赤肿痛),跌打肿痛,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流行性感冒,白带异常,蛇咬伤。 一日9~15克,鲜品60~克,全草入药。 体虚者勿用。 配满天星治疗肝炎; 配刺苋菜、铁线蕨治疗痢疾; 配白前、桑白皮治疗支气管炎; 配大青叶、连翘、金银花治疗流行性感冒及普通感冒; 配半边莲治疗急性结膜炎; 配野菊花、紫花地丁治疗痈疮肿毒。 地骨皮 枸杞根皮、地仙、苦杞、仙杖、仙人杖、却老。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肝、肾、三焦四经。 解热,止咳,滋养,凉血。 肺结核之潮热,一般性热病末期久热、余热不退,贫血,支气管炎,咳嗽气急,糖尿病,肾水不足,血热吐衄,尿血,一切与血热有关的血症、潮热均可使用本品。 一日6~12克。 血分、营分无热者,脾胃虚寒者忌用。 配知母、柴胡、青蒿治疗肺结核之潮热; 配桑白皮治疗呼吸道炎症、咳嗽气急; 配熟地黄、天冬、黄芪、白芍治疗一切血证,血热,咳嗽而咯血者。 地骨皮与牡丹皮:地骨皮长于退有汗之潮热;牡丹皮长于退无汗之潮热。 地骨皮即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以泻肾火、降肺中伏火、祛胞中火、退热补正气为见长。枸杞子以坚筋骨、耐老、除风、去虚劳、补肾明目为见长。 地榆 酸赭、马连鞍、玉扎、玉豉、野升麻。 味微苦,性微寒,有收敛性,入肝、肾、胃、大肠四经。 收敛,止血,止泻.凉血,健脾。 肠炎下利,肠、子宫、痔疮等出血,月经过多,咯血,热毒疮疡,外用治疗皮肤黏膜炎症,湿疹,外伤出血,毒蛇、虎、犬咬伤。 一日9~15克。 气虚下陷者不宜用。 配止血草、阿胶治疗各种内出血; 配卷柏治疗肠风下血(痔血); 配黄柏治疗烫伤。 地榆治疗血崩、赤痢、吐衄、腹泻的作用很好.但只能用于血热的血证,气虚下陷者不能使用。古人认为使用地榆时腐切去其末梢,因为“连梢则不住红”,这是临床的经验,可以参考。地榆加入四君子汤可治小儿厌食及消化不良。 凤尾草 凤尾蕨、鸡脚草、井边茜、井栏草、小叶凤尾草、石长生、山鸡尾。 味淡微苦,性凉,无毒,入大肠、肝、心、肾四经。 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止利。 细菌性痢疾,急性肝炎,小儿烦热、口烂,外感发热,尿路感染,白带异常,外伤出血,咽喉肿痛,腮腺炎,疔疮肿毒,湿疹,单纯性腹泻,烫火伤,衄血,风火牙痛,磷、鸦片、砒石、毒菌之中毒,妇女崩漏,荨麻疹。 一日15~60克。解毒外敷用鲜品,其余各病鲜干均可。 无湿热者少用。 配勒苋菜、马齿苋治疗急性菌痢; 配茵陈、满天星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 配麦冬、竹叶、蝉蜕治疗小儿烦热不安; 配女贞子叶治疗口腔炎、咽炎; 配车前草、米泔水治疗尿路感染、热淋、血尿; 配车前草治疗单纯性腹泻。 浮小麦 小麦。 味甘,性平,无毒,入心经。 镇静,止汗,营养,清热凉血。 衰弱性虚汗,神经衰弱,盗汗,心悸失眠,脚气病,精神不安,唾血漏血,虚热骨蒸。 一日6~12克。 寒湿者忌用。 配牡蛎、黄芪、麻黄根治虚证自汗盗汗; 配甘草、大枣治精神病; 配黄芪、防风、山茱萸治多汗症; 配竹叶、石膏治发热自汗; 配前胡、白茅根、麦冬治肺伤唾血; 配地骨皮治结核性潮热。 狗肝菜 猪肝菜、羊肝菜、假米针、小青、紫燕草、九头狮子草、青蛇仔、屎缸青、六角英。 味甘微苦,性寒,无毒,入心、肝、大肠、小肠四经。 清热,解表,凉血,解毒,消肿。 肺热咳嗽,血尿,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小儿烦热,肝热头痛,结膜炎,斑疹发热,痢疾,黄疸,带状疱疹,小便淋漓,风湿性关节炎,疮疡疖肿。 一日15~30克,鲜品30~60克,药用全草。 体虚弱者忌用。 配马齿苋(瓜子菜)、凤尾草治疗痢疾; 配僵蚕、玄参(元参)、射干治疗咽喉肿痛; 配马齿苋治疗血尿、痢疾; 配千里光(九里明)、十大功劳治疗急性结膜炎; 配三叉苦、连翘、荆芥治疗感冒风热; 配大青叶、紫草、生地黄治疗斑疹发热; 配芦根、青天葵、龙利叶治疗肺热咳嗽。 鸡冠花 红鸡冠花、白鸡冠花。 味苦涩,性凉,无毒,入肝、大肠二经。 健脾,利湿,凉血,止血。 鼻衄,白带,崩漏,肠出血,痔血,痢疾,肝炎,月经不止,功能性子宫出血,咯血。 一日3~12克,亦可用至30克。 肾虚目眩者忌用。 配碧血草、地榆治疗各种出血症; 配瘦猪肉治疗衄血; 白鸡冠花配红糖或一匹绸治疗白带异常; 红鸡冠花配白糖治疗崩漏; 配凤尾草治疗痢疾; 配白茅根治疗咯血吐血。 金钱草 过路黄、大金钱草。 味甘、咸,性微寒,入肝、胆、肾、膀胱四经。 利尿,消炎,凉血,解毒,清肺,止咳。 胆石症,膀胱结石,肾结石,尿路感染,黄疸型肝炎。 一日15~30克。 石韦、海金沙、瞿麦、泽泻、茯苓、木通、冬葵子、滑石、车前子、牛膝等药,选取一部分配伍后即可作为排石汤。 凌霄花 白狗肠、红花倒水莲、钻地龙、上树蜈蚣、碎骨风、女威花、鬼目、女葳华、九龙下海、万丈深根、倒挂金钟、紫葳。 根味酸苦,性凉;藤叶味甘,性平;花味酸,性寒。入心包、肝二经。 凉血破瘀,清热利湿,通经利尿。 急性肠炎,月经不调,经闭,白带,痛经,风湿骨痛,湿热腹泻,跌打损伤,高血压,急性肝炎,肺结核,肾结石,烫火伤,荨麻疹,皮癣,癌症,癥瘕痞块,血热身痒。 一日9~30克,外用适量。癌症用花可至30~60克。 破血力大,孕妇忌用。 配生姜治急性胃肠炎; 配当归、红花、川芎、延胡索、五灵脂治痛经,月经困难; 配桑枝、枸杞子、松香治高血压; 配朱砂根、马兰根治急性肝炎; 配地榆治肾结石; 配古羊藤、大叶南五味治湿热腹泻。 蚂蝗七 石螃蟹,红蚂蝗七。 味苦,性凉,无毒,入肺、脾、胃三经。 健脾,消食,清热,凉血,止血,降压,止痛。 高血压,小儿疳积,胃痛,传染性肝炎,痢疾,跌打损伤。 一日6~12克,药用根部。 配瓜子金、水田七治疗高血压; 配金果榄治疗胃痛; 配满天星、栀子治疗肝炎; 配马齿苋(瓜子菜)、铁线蕨治疗痢疾; 配鹅不食草、铁山楂治疗小儿疳积,食欲缺乏。 牡丹皮 丹皮、花王、花相、鹿非、百两金、木芍药、鼠姑、洛阳花、富贵花。 味辛苦,性微寒,入心、肝、肾三经。 镇痉,镇痛,通经,祛痰,清热,凉血,消炎。 子宫内膜炎,产后子宫血块残留引起之腹痛、头痛、腰痛、关节痛,喉头炎,盲肠炎,支气管炎之痰多,解热性病之热,血热吐衄,月经先期,热病之斑疹,高热引起之抽搐,跌扑损伤,瘀血疼痛,为治疗热结之要药。 一日4.5~9克,生用或炒用。 脾胃虚寒泄泻,胎前均忌用。 配当归、白芍、生地黄、香附子、柴胡治疗月经不调,产后腹痛; 配青蒿、地骨皮、黄柏、白芍治疗月经先期; 配大青叶、牛蒡子、生地黄、玄参,荆芥治疗传染性热病之斑疹; 配菊花、赤芍治疗高血压,目痛,头眩; 配大黄治疗阑尾炎之初期; 配当归、续断、乳香、没药、桃仁、川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青蒿 香蒿、野兰蒿、方溃。 味苦,性寒,无毒,入肝、胆二经。 清热解暑,凉血,止血,除蒸、截疟。 一切热性病之发热,为无副作用,不损心力之良好退热药。虚性潮热,恶性疟疾之发热,产褥热,黄疸,小儿体质性发热,感冒发热,神经性发热,衄血,便血,金创出血,疟疾,暑湿,盗汗。 一日6~12克。 脾胃虚寒,大便溏泄,发热多汗者忌用。 配鳖甲、柴胡、知母、地骨皮治疗结核性潮热; 配麦冬、党参、熟地黄治疗结核热,伤寒后期发热; 配白扁豆、茯苓治疗暑温;配牡丹皮治疗疟疾。 本品最宜于虚热。青蒿节内之青蒿虫,治疗小儿惊风、高热的效果很好。 青蒿是一种解热而不损心力的优良退热药。对各种热病之热、久热不退、疟热、伤寒、产褥热、黄疸、神经性发热、留热(有邪之热)都有良好的退热作用,且性质平和,因此青蒿可以加入各种解热的处方中去,促进退热的效果。又青蒿茎内之青蒿虫,解热效果比青蒿更好,尤其对小儿原因不明的发热,每次数条(晒干研末)可以收到迅速退热的作用。 青葙子 野鸡冠、草决明、草蒿、青箱、鸡冠苋。 味苦,性微寒,入肝经。 清肝明目,凉血,止血,扩瞳。 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畏光,急性结膜炎,高血压,头晕日眩,风疹,瘙痒,便血,衄血,痔血,肠出血,赤白痢,崩中带下,胃肠炎,支气管炎,湿疹,夜盲症。 一日3~9克。 肾虚,瞳孔散大者忌用。 配桑叶、菊花、木贼、龙胆治疗肝热、目赤肿痛、畏光头痛; 配密蒙花、菊花治疗急性结膜炎; 配夏枯草、黄芩治疗高血压。 桑叶 桑叶。 味苦甘,性寒,无毒,入肺、肝二经。 利尿,发汗,解热,消炎,凉血,润肺,明目。 感冒发热,头痛,支气管炎之咳嗽,视力模糊,眼结膜炎,高血压,血热吐血,喉燥咽干。 一日6~12克。 斑疹已透者忌用。 配黑芝麻能补肝肾、乌须发、除风湿,治眼目昏花,为滋补明目之良方; 配菊花、连翘、薄荷、甘草、杏仁、桔梗、芦根,为著名之桑菊饮处方,治风温初起,头痛、鼻塞、咳嗽之上呼吸道感染; 配杏仁、贝母、玄参治咽干咳嗽; 配桑寄生、菊花、山楂治高血压。 生地黄 干地黄、鲜地黄、鲜生地。 味甘苦,性寒,无枣,入心、肝、肾、小肠四经。 滋液,退热,凉血,强壮,消炎。 产后子宫出血,腹痛,月经不调,热病津伤,心力衰竭,糖尿病,小便短涩,吐血,衄血,斑疹,血风痒疹,血喉,妊娠胎动不安,齿之炎症,白发,外科之消炎止血,凡血热而需清血热者均可用。 一日9~15克。 脾胃虚弱者忌用。 配白茅根、荆芥、防风、青皮、牡丹皮、牛膝、茜草、栀子、金银花、石膏组成合剂治各种炎症有明显的功效; 配玄参、石膏、黄芩、升麻,对齿痛、齿之炎症均有效; 配麦冬、白芍、贝母、牡丹皮、玄参治疗阴虚白喉; 配侧柏叶治疗血热吐血、衄血及血崩; 配当归尾、赤芍、槐角、地榆、荆芥治疗痔肿出血; 配赤芍、栀子、牡丹皮、黄芩治疗咽炎; 配熟地黄治疗妊娠胎动不安。 生地黄优于清热凉血,干地黄优于滋阴养血,熟地黄滋肾补血养血。 生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生地黄为鲜品,即未经加工的地黄根茎;干地黄为阴干的鲜地黄;熟地黄是经加工蒸制后的鲜生地黄。生地黄和干地黄本无多大区别,都是以清热、凉血、养阴为主。但临床习惯上认为干地黄偏于滋阴养血,生地黄偏于清热凉血,属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病可以用生地黄或干地黄。阴虚阳盛、气虚不能摄血的出血病,不能用生地黄或干地黄来治疗。熟地黄多用于补血补肾益精,为补肝肾阴虚的要药,慢性失血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血虚都可以使用。总的来说,生地黄用于滋液退热,干地黄用于滋阴养血,补血,熟地黄用于补血补肾益精、滋阴和血。 水田七 水鸡仔、回头鸭、屈头鸡、马老头、水狗仔、水萝卜。 味苦,性寒,有毒,入肺、胃二经。 凉血,降压,止痛,散瘀。 产后头晕,腰痛,腹痛,风湿性关节炎,消化性溃疡病,胃热痛,急性肠胃炎,小儿疳积,高血压,跌打损伤,痈肿,无名肿毒。 一日12~75克。 血虚者慎用。 配瓜子金(小金不换)、稀莶草、蔓荆子、黄芪、山楂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症; 配胡椒根、海螵蛸、地榆、石菖蒲治疗消化性溃疡; 配香附子、佛手治疗心胃气痛。 铁苋菜 人苋、叶里含珠、海蚌含珠、血见愁、凤眼草、撮斗珍珠、含珠草、梗草。 味苦涩,性凉(平),无毒,入肝、大肠二经。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利尿,通经止痢。 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吐血,衄血,血淋,外伤出血,肠炎,乳汁不足,骨疽瘿瘤,毒蛇咬伤,小儿疳积,萎黄病。 一日鲜品30~60克,干品10~15克。 体虚,脾虚泄泻者慎用。 配地榆、马齿苋治细菌性痢疾; 配白头翁、秦皮治阿米巴痢疾; 配勾儿茶根茎治骨疽瘿瘤; 配半边莲治毒蛇咬伤; 配止血草治子宫出血; 配鹅不食草(石胡荽)、猪肉治小儿疳积。 犀角 犀牛角、摩西角、香犀角。 味苦酸微咸,性寒,无毒,入心、肝、胃三经。 解毒,强心,解热,止血,镇静,凉血,解散血分热毒。 一切急性热病之神昏谵语,痉挛抽搐,脑溢血,脑膜炎,乙型脑炎及各种侵袭脑部之病毒,高血压,热毒斑疹,吐血,衄血,紫癜,急性咽喉炎,败血症,丹毒,蓄血发黄,小儿胎黄,白细胞过多,心脏衰弱。并有解饮食中毒、药毒、蛊毒、山瘴溪毒的作用。为专清血分实热之要药。 一日1~3克。水磨,剉末,镑片用。 无实热证勿用,孕妇慎用。畏川乌,草乌。 配生地黄、芍药、牡丹皮治热盛血溢,吐血,衄血,蓄血发黄; 配大青叶、玄参(元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升麻治一切传染性高热病,斑疹热毒; 配金银花、生地黄、石菖蒲、板蓝根、玄参、紫草等治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斑疹急症; 配茵陈、龙胆治小儿胎黄。 犀角、石膏与大黄这三种药都属于清热药,石膏清气分之实热,犀角清血分之实热。热在表而呈壮热汗出的时候,石膏与解表药同时使用,但犀角则不能这样配伍。大黄与犀角同为清血分之热的药物,大黄是通过下而收到清血分结热的功效,犀角则是通过解散利小便而清除血分之热,他们对热的排除途径是不同的。 小蓟 小鸡角刺、六月霜、刺儿菜、千针草。 味甘,性凉,无毒,入肝经。 凉血,止血,利尿,消肿,清热。 血热咯血,尿血,慢性肝炎,午后潮热,失眠,乳痈,疔疮,子宫出血,小便不利。 一日3~15克;内服外用均可,唯鲜品外用较好。 脾胃虚寒无瘀滞者勿用。 配蒲黄、棕榈治疗子宫出血; 配侧柏叶、茜草、栀子治疗咯血、吐血; 配生地黄、淡竹叶、藕节治疗下焦结热、尿血、赤白浊。 大蓟、小蓟功用基本相同,但小蓟之力不及大蓟强,特别是消肿的作用。 鸭跖草 竹叶菜、竹节菜、碧蝉花。 味甘淡,性寒,入肺、胃、小肠三经。 抗菌消炎,退热利尿,消肿止痛,凉血拔毒,强心解毒。 传染病高热,急性血吸虫病高热,小儿夏季热,肺炎,支气管炎,肺脓疡,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痢疾,肝炎,小儿丹毒,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小便不利,尿路结石,毒蛇、毒虫咬伤,疖肿,心性水肿,脚气水肿。实验证明该药对流感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解毒抑菌作用,并有缓和的强心作用。 一日干品30~60克,鲜品90~克,水煎或外敷用。 配半枝莲、鱼腥草治肺炎、气管炎、肺脓疡; 配女贞子叶治咽炎、扁桃体炎; 配一枝黄花治感冒; 配萹蓄、车前草、海金沙治尿路感染、结石; 配金银花、紫花地丁治疖肿疮毒; 配半边莲捣敷治蛇虫咬伤。 野菊花 苦薏、野菊。 味苦,性平,小毒,入肺、肝、肾三经。 消炎,杀菌,解毒,凉血,降压。 疮疡脓肿,瘰疬,急性化脓性炎症,丹毒,急性淋巴结炎,乳腺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结膜炎,高血压,痤疮,疔疮。 一日3~18克。 脾胃虚寒者忌用。 配连翘、金银花治疮疡疖肿; 配山楂、金银花治疗高血压; 配龙胆、黄连治疗流行性脑膜炎; 配千里光治疗眼结膜炎; 配夏枯草治疗急性淋巴结炎。 一支箭 瓶尔小草、一支花、矛盾草、拨云草、独叶一枝花。 味甘酸,性凉,无毒,入肺经。 清凉解毒,止痛退翳,凉血解表。 感冒发热,小儿疳积,结膜炎,角膜斑翳,睑缘炎,毒蛇、蜈蚣咬伤,疖痈肿毒,胃热腹痛。 一日鲜品3~15克,外用适量。 配使君子、鸡内金治疗小儿疳积; 配水田七治疗热性胃痛; 捣碎鲜品敷患部,治疗眼病、臃肿、蛇虫咬伤。 芸香草 臭草、香草、荆芥七、小香草。 味微苦,性寒,入肺经。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感冒发热,月经不调,鼻衄,疝气痛,牙痛,跌打扭挫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一日9~15克,药用全草,外用鲜品。 孕妇慎用。 配香附子治疗月经不调; 配鸡蛋治疗痛经;配乳香、没药、苏木治疗跌打扭挫伤; 配连翘、荆芥、前胡、大青叶、金银花治疗感冒发热。 紫草 紫草根、紫丹、鸦衔草。 味甘酸,性寒,无毒,入心包、肝二经。 解毒,利尿,凉血,活血,透疹。 预防及治疗麻疹,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解斑疹痘疮、猩红热毒素,膀胱炎,小便淋闭,阴茎作痛,毒盛之血痔,婴儿皮炎,阴道炎,水疱疹,冻疮,痤疮。 一日3~9克。 脾虚溏泄者忌用。 配白术、茯苓、白芍、木通治疗热毒斑疹; 配连翘、牛蒡子、山豆根、玄参、荆芥治疗咽炎,痘疹,支气管炎之咳脓痰。 图书名称:味中药临证精要---名老中医黄英儒用药经验 图书作者:黄英儒,黄国东编著 出版公司: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3月 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几十年临床经验并结合有关资料,对味常用中药的临床应用须知的内容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包括性味、药理、用法、禁忌和配伍等内容,同时作者将自己用药经验和心得单独列于有关中药的介绍中。该书内容简洁、实用,包括的中药品种较多,并有作者原创的内容,适合中医师参考和阅读。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